【失敗博物館 2025】香港浸會大學 Failure Resume 活動,突破「失敗」思維限制

早前「失敗博物館」團隊獲 香港浸會大學創新服務學習中心社創共享工作室 TriAngle 獲請,出席 Failure Resume 的活動,與在場的同學分享如何思考和面對失敗。

我們相信分享不只是給予,也是自我療癒。在浸大學生 Bonnie 的帶領下,我們與一眾參與者一起重新審視失敗的意義,同時也提供了一個空間讓大家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失敗經歷。

文:D / 圖:Haylette

1. 成功與失敗,本來就是自然並存的事

成功與失敗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兩面。只有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我們才能從錯誤的經驗中學習,並發展出自己的智慧,從而活出真實而自由的自己。失敗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透過反思和調整,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並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

2. 突破「失敗」思維限制,專注於行動前的思考與決策

很多時候,所謂的「失敗」都只是我們覺得自己會做不到,因而感到困頓不前。然而,真正的關鍵並不在於結果,而在於我們行動前的思考與決策。在每次行動之前,我們應該先問自己:這件事真的值得去做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就自然會有動力去完成,也自然會有方法出來。在認為自己做不到前,不如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希望做到,事情是否非要做到不可。

3. 心態決定一切:不是失敗,而是「尚未成功」

最終,決定我們是否失敗的,是我們的心態。沒有人有資格評斷我們是否失敗,只有我們自己能夠評斷自己,並推動自己達到新的高度。失敗並不是終點,而是「尚未成功」的一個階段。這種「尚未」的心態能夠幫助我們保持積極,並在面對困難時找到新的解決方案。

致所有未成功的人,你或許會因為感到失敗而自覺孤獨和無助,當我們鼓起勇氣分享自己的故事時,往往會發現原來身邊有許多人都曾經歷過類似的困境。透過分享,我們不僅能夠給予他人支持和啟發,也能夠在自我反思中找到療癒的力量,希望大家都可以從失敗中找到力量。

再次感謝浸大的邀請,今年5月,我們將會參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辦的「S+ 高峰會暨博覽」,向6,000位各界人士分享理念與故事。您的故事,或許正是某個人正在尋找的答案。讓我們一起擁抱失敗,從中學習,並在彼此的分享中找到前行的勇氣與力量。

失敗博物館
Privacy Overview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so that we can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user experience possible. Cookie information is stored in your browser and performs functions such as recognising you when you return to our website and helping our team to understand which sections of the website you find most interesting and use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