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訪問】認識.關心.行動 — 克服身體障礙,投身社創界別

相信大家都會聽過「無障礙」同埋「共融」,但真正能夠理解的,往往從生活體驗開始。從認識到關心再到行動,看似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能夠真正做到卻很難。記我去年觀看韓國大熱電影《上流寄生族》有個體會,就是當你能夠克服既有障礙,往上爬的時候,你會選擇去幫助別人,還是只顧好自己呢?

最近獲得中大傑出學生獎的 Michael,也許就是前者。現年 27 歲的 Michael,出生不久就因為腦癌而需要進行手術,以致神經線受損,影響了其身體機能、容貌及聲音。小時候同學都不太理解,常常遭到排斥,同時亦無心向學。幸而獲得中學師兄的鼓勵,令 Michael 漸漸發掘到自己的能力和信心,經歷了兩次文憑試,終於考進了香港中文大學。

在大學的時候,Michael 加入了校內關注殘障人士的學生組織,籌辦了好些活動,最近更崇基學院「圓夢計劃」資助,與同學創辦「同行鳥 Companion HK」團隊,致力推動公眾關注精神健康問題。

《同行鳥 Companion HK》是一個關注殘疾人士需要的學生自發組織,透過舉辦一系列活動及製作不同類型短片,期望提高大眾對殘疾的認識,成為他人和自己的救助者。Michael 和團隊相信社會不少歧視的問題,或許都是源於「不認識」,所以他就與團隊著手去訪問不同的專家,也去接觸不同的精神病患者,期望透過故事的力量,讓社會上更多人認識精神健康的問題,再鼓勵他們多去關心別人,收窄彼此的距離。

面對逆境,你會選擇逃避還是面對?你又會選擇顧好自己,還是幫助更多有類似經歷的人呢?正如阿米特·索德博士 (Dr. Amit Sood) 所說我們需要學習復原力 (Resilience)。

「 在逆境中的能力,可以抵禦逆境,反彈並成長」。

面對同樣的事情,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呢? 為什麼有些人會比較樂觀、積極呢?

阿爾伯特·埃利斯博士(Dr. Albert Ellis) 就提倡 ABC的概念,當中的過程包括:

A: Adversity / Activating Event (逆境或激活點)
B: Belief (個人的信念、對自我、他人和環境的明顯或潛在的想法)
C: Consequence (有關情緒或行為反應的後果

想知道更多Micahel的故事,可以參閱我們早前的影片訪問。